欢迎光临
一个神奇的网站

唐朝70吨的“黄河铁牛”捞出后,为何露天摆放不保护?

1989年,在三峡工程的推进过程中,专家无意在山西永济发现了黄河蒲津渡遗址,随之“出土”的还有四只硕大的铁牛,这些铁牛每尊高约1.9米,长约3米,宽约1.3米,牛尾后有横轴,直径约0.4米,长约2.3米。轴头有纹饰,各轴不同,分别有连珠饰、菱花、卷草、莲花等。每只约重30吨,加上底盘,可达到70吨!

当时铁牛的发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,如此“庞然大物”在黄河底下发现,不免让人产生一些“怪力乱神”的想法,我国自古就有“宝塔镇河妖”的说法,难道这些铁牛是河神所化,用来镇守黄河的水怪?

河神化身之说当然是无稽之谈,不过“镇守”之说倒是确有其事,《易经》说;“牛象坤,坤为土,土胜水”。铸铁牛置于河岸,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,象征着拦挡洪水、征服水患,造福于人民。考古学家经过多番考察,最终确定,这四只铁牛应该是唐开元十三年( 725),唐玄宗为稳固蒲津浮桥,维系秦晋交通而铸,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年的历史,这可是真正的“老古董”了!

说到这,就不得不提一下蒲津渡遗址了,蒲津渡是古代黄河大渡口之一,在此建桥的历史已久,《春秋左传》记载:昭公元年,秦公子咸奔晋,造舟于河。《初学记》:“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,今蒲津浮桥是也。”

几乎历朝历代都会在蒲津渡铸桥,换句话说,蒲津渡之地,凝聚着历朝历代在桥梁交通,水患治理,铸造工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,更能反应出历朝历代黄河水位的变化,河道的变迁。

所以,蒲津渡遗址的发现,意义重大,而发现的四只黄河铁牛作为蒲津渡浮桥的稳固之物,意义不言而喻,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过:“浮桥地锚中,以浦津桥铁牛锚最为著名”。

铁牛的发现容易,如何保护却让专家们头疼不已,铁质文物的保存向来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,在世界上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。铁器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后,极易生锈,倘若保护不力,这四只珍贵的铁牛极有可能被锈迹所“吞噬”,从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这是我们绝对不允许的!当初河北沧州铁狮子“镇海吼”,就是由于保护不力,锈迹斑斑,几近崩溃,让人无比惋惜和心痛,前车之鉴后事之师,同样的错误绝不可再犯!

专家们为此专门成立了保护小组,研讨如何妥善保护黄河铁牛,研究过程中,有些专家提出了一个“惊人”的建议,那就是不去保护,完全露天放置,人工不要太多的干预,这是为什么呢?

原来专家发现,这四只铁牛铸造已有一千两百多年,沉在水底也有几百年,但是被捞上来后神态栩栩如生,身上的花纹清晰可见,主体几乎没有绣迹,这说明古人在铸造之时已经考虑到了铁锈的问题,必然是经过特殊的处理,否则决计不可能沉在水底几百年不腐不烂!

所以专家大胆建议,不去刻意的保护,也不要人为太多的干预,任其自然发展,看看效果如何。事实证明,专家的猜想是正确的,黄河铁牛自1989年出水,距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,这三十年间,露天而置的铁牛主体几乎没有任何绣迹!

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,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?有人猜测古人铸造工艺不成熟,铸造铁牛所使用的铁必然有很多杂质,所以不易生锈,也有人说,古人在其身上涂有防腐层。真相究竟如何,留待后人揭晓!

赞(0)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jwfnf.com/1950.html
文章名称:唐朝70吨的“黄河铁牛”捞出后,为何露天摆放不保护?
版权声明: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 [BY-NC-SA] 进行授权
网站说明: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享有,如果您是该内容的作者,不想本站发布的,请与我们联系,本站将应您的要求删除
站长 QQ:340207562
分享到

相关推荐

  • 暂无文章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 

更多精彩视频请进入“探秘研究院”【百家号】

"探秘研究院" 是一个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站,专注于探索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、未解之谜和神秘文化

点我进入【百家号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